在最近的車圈中,供應鏈方面的問題無疑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之一。前一段時間,網上所曝光的一封比亞迪發送供應商的議價信,被網友們炒作成供應商被壓榨的苦情戲碼,沒成想壓價風波未平,如今又冒出了所謂的拖款風波,不得不說汽車供應鏈今年的大戲還真是比往年多。

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價10%的事情想必大家已經有所了解,對于此事我們前段時間也做了相關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這里就不做過多介紹了。而正當我們還在關注上一事件時,特斯拉的陶琳又將大眾的目光聚焦到了供應商還款周期上,這本來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如今卻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今天就讓我們來嘮嘮這回事兒。
近日,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特斯拉對供應商的賬期已縮短至90天左右,并且附帶了一張行業內其他4家車企的賬單數據,暗示某些車企拖欠貨款超100天,甚至有的拖欠天數達到了近300天,是特斯拉的三倍以上。除此之外,陶琳在文中還一再強調:與共用伙伴同生共贏,通過技術改革來增效降本,企業才能走得更遠。這樣的表態,顯然是沖著比亞迪來的。

根據相關機構數據統計,我國各車企之間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有著較大差異,其中在今年第三季度,小鵬,海馬,零跑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分別為274天,205.8天和198.3天,而長安,長城和小米今年三季度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則分別為97.7天,90.3天和89.8天。我們有理由懷疑陶琳所曬出的那張圖片中,拖欠天數達到近300天的車企是小鵬。

其實特斯拉并不是第一個嘲諷中國汽車廠商拖欠供應鏈賬款的企業,而這也一直是合資車企們嘲諷自主車企的一個重要槽點。對于成熟的跨國車企來說,一般可以將汽車供應鏈支付周期控制在30~120天左右,其中大眾,通用等歐美車企在中國及全球的賬期可以縮短至60~90天左右,而寶馬等豪華車企則能賬期縮短至30~45天左右。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跨國車企們財大氣粗,其所能獲得的利潤對比自主車企可謂是遙遙領先,就以特斯拉舉例,該品牌24年第三季度的利潤是比亞迪的三倍以上。
個人認為,無論是之前的壓價事件,還是如今的拖款事件,實則都是汽車行業極度內卷的一個縮影。根據我國乘聯會所公布的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汽車行業的平均利率只有4.6%,最低的一月跌至3.4%。作為參考,2020年汽車行業利潤率為6.1%,21年時為6.1%,22年時為5.7%,23年時則為5.0%。從以上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國內汽車行業的利潤率,近幾年來一直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并且連續創造新低。
車企們都被壓的喘不過氣,自然要將部分壓力轉移到供應鏈方面。事實上,賬期在每個行業都普遍存在,這是可替代性和溢價能力的一種經濟化體現。如果單純硬性規定不允許長期賬期存在,那么必然會在產品的單價上有所體現。在內卷加劇,價格戰如火如荼的當下,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一面是被要求降價,一面是付款周期延長,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然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大踏步向前的墊腳石。今年以來,博世,大陸,法雷奧,采埃孚等供應商巨頭紛紛傳出了裁員的新聞,頭部供應商的生存環境都惡劣至此,那些中小供應商企業的日子必然是更不好過,零利潤甚至是虧本倒閉已是屢見不鮮。對于我們廣大汽車消費者而言,這顯然不是一個好信號,正如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所言:超出常規的降本,逼的一些廠商偷工減料,甚至造假,一旦引發質量危機,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
車叔總結
總的來說,曠日持久的價格戰已經讓整個汽車行業變得疲憊不堪,諸多新興車企迅猛崛起又快速隕落,如今整個行業的寒風已經刮至供應商領域。而根據比亞迪、上汽及特斯拉等方面的動向來看,又一波價格戰已是風雨欲來,這勢必會導致供應商生態的進一步惡化。個人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最快的市場,也應當是最領先的市場,大家不應該只靠卷價格走量賣車,還是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在提升技術方面。如果任由車企與供應商繼續卷下去,勢必會導致行業資源被集中到幾家頭部的企業,到時風險也會被集中,而當大廈傾倒的那一刻,一定會拖垮整個產業鏈上的一大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