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一款車能否進入市場,上汽大眾有一桿秤。這桿秤背后的信心,來自穩定的試驗資源,完備的開發與驗證體系的一個都不能少。”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在上汽大眾“品質開放日”系列活動上如是表示。
7月18日上汽大眾“品質開放日”,上汽大眾亮厚實家底,以“硬核”整車試驗為主軸,系統性地介紹了上汽大眾的研發與驗證體系,展現了其在產品穩定、可靠、安全等方面的底層邏輯與考量,更揭開了上汽大眾產品高品質、高質量、高可靠性背后的那些事。
汽車產業加速變革的當下,電動化、智能化技術是產業變革的顯性表達,而質量與品質,則是汽車產業百年風雨的本質,更是能夠穿越周期的核心所在。
然而,不斷壓縮的研發周期與OTA升級兜底,讓質量與品質成為稀缺品,消費者在花樣繁多的產品之中,更愿意為“超五星碰撞認證”“口碑”“可靠性”支付溢價。隨著汽車消費越加理性,消費者對汽車產品可靠性與品質的重視程度正逐步提升。
無論是油車還是新能源車,上汽大眾旗下產品的可靠性與品質有口皆碑。而在這背后是上汽大眾打造產品進程中質保體系和研發體系的千錘百煉,以保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品質一致性。
標準,是可靠性與品質的基礎。在整車和零部件設計、開發的全過程中,上汽大眾嚴格遵守的標準有近8000條,涵蓋國標、大眾集團企業標準以及“DIN/ISO/VDA”國際標準。上汽大眾提前考慮各種風險點,以嚴苛驗證標準保證產品的可靠和安全。
同時,從項目啟動之初,上汽大眾的質量保障體系就一路相伴,踐行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的承諾。上汽大眾不僅為用戶考慮到了長周期使用、極端狀況下車輛的可靠性,極具挑戰的濫用工況也囊括在內。在每一個項目節點,上汽大眾都會嚴控開發質量、評估交付物的成熟度,將 “質量是上汽大眾的生命”這一理念貫穿始終。
為了讓高標準落實到產品之中,為了確保車輛從設計到生產、交付的質量一致性。上汽大眾堅持在批量準備階段,對整車進行耐久及可靠性試驗、耐候性試驗、碰撞試驗,濫用試驗、性能試驗,功能試驗等六大類、80余大項、涉及3000多種試驗組合的測試,通過檢驗新產品在各種用戶工況,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和各種極限工況下的性能和整車表現。
換句話說,上汽大眾在產品量產之前,通過嚴苛的驗證試驗查漏補缺,將零部件的設計缺陷、整車質量缺陷等等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此次上汽大眾“品質開放日”,以整車陽光模擬試驗室、門蓋強度耐久試驗室、四通道車身試驗室、水管理性能試驗室、四驅轉鼓聲學試驗室和電磁輻射抗擾試驗室等為例,呈現了上汽大眾研發與驗證體系的部分環節。
在整車耐候性和耐久性試驗中,上汽大眾強調全場景覆蓋,車輛要經歷近120℃的暴曬、-50℃的冷凍,抗住高溫高寒高濕、鹽霧腐蝕等全球極端氣候,為用戶留足安全冗余。整車陽光模擬試驗室在室內條件下,模擬吐魯番、海南等地區自然環境的曝曬強度,進行人工模擬大氣暴曬試驗,考驗整車和零部件在極端光照下的綜合表現,保障使用時耐用、穩固。來到門蓋強度耐久試驗室,車輛的前后車門要進行10萬次的開關,相當于普通用戶30年的使用強度。
整車性能及可靠性試驗方面,車輛的表現既關乎使用壽命,也和用車成本息息相關。上汽大眾通過整車四通道液壓振動試驗,讓車輛模擬應對各類惡劣路況,考察車身、四門兩蓋及內外飾等穩定性。水管理性能試驗室內的整車雨淋密封性試驗臺,不僅能模擬降雨停放、降雨高速行駛、洗車等22種與水相關的真實使用場景,降雨量更可達到特大暴雨級別的數十倍以上,還創新加入了傾斜姿態、動態負壓等極端工況,多角度、多維度地檢驗整車密封性。
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的逐漸提升,電子設備的穩定運行也至關重要。上汽大眾很早就設立了電磁輻射抗擾試驗室。在電磁兼容開發和試驗方面,上汽大眾從零部件層級開始遵循“每件必測,合格上車”的原則,讓車輛既不受強電磁場干擾,也不影響其他設備的運行和人體健康。
為了打造靜謐的座艙環境,提升車輛的品質感,上汽大眾圍繞靜謐性有著系統性的考量,不僅僅是發動機噪音、線束共振、零件甚至制造工藝改進方面。上汽大眾整車四驅轉鼓試驗室是國內首家采用雙鼓面安裝模式的聲學試驗環境,通過模擬不同道路條件,捕捉到車輛細微噪聲的差異,優化車輛的靜音性能。
在智能電動化浪潮席卷行業的當下,上汽大眾直面“研發提速與質量保障”議題,清晰傳遞其價值理念,效率與質量并非對立,洞悉標準本質方能兼得“快”與“穩”。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健表示,“很多零部件要確保能起到合理的作用,需要在整車上進行充分的測試。研發一款車必須經過完整的開發和驗證流程,對整車進行標定、對參數進行匹配,可能消費者看不見,但很重要。”
正如宋健所說,加速研發進程要站在完整的開發和驗證流程上,上汽大眾以并聯化研發模式取代串聯式。在傳統開發周期中,從造型到光順到結構設計再到虛擬驗收一環扣一環。如今,上汽大眾依舊保證從造型到光順到結構設計再到虛擬驗收單輪開發的完整性,但是每一步都變成了并行開發,疊加研發與試驗流程的數字化、虛擬技術等,使得研發周期大幅縮短。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表示:“企業開發一款車,不是把車銷售出去就結束了。質量和品質是貫穿車輛全生命周期的,需要精心設計,在開發前明確目標客戶,進而規劃質量指標。每一項測試和驗證,都是對品質的保障。”
以整車道路測試為例,在樣車試制階段,上汽大眾平均每個項目要投入200輛測試車,單車最高測試里程達10萬公里,相當于用戶行駛30萬公里。每一個項目測試至少跨越一年半的周期,穿越兩次寒冬、一次酷暑。
今年上半年,上汽大眾終端銷量同比上升2.3%,達52.3萬輛,帕薩特家族、途觀家族位列細分市場榜首。上汽大眾之所以能夠實現銷量的逆勢上揚,在于傳承四十余年的品質與安全,以及更符合中國市場的質量體系。
質保體系和研發體系的千錘百煉,加上持續不斷在車輛開發的耐久性、可靠性上投入,堅守長期主義的上汽大眾將帶動中國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始終為消費者帶來高品質的移動出行體驗。